1999年8月12日,武汉。
今天是尚智中学高一年级开学的日子。
尚智中学是武汉排名前十的省级重点高中,每年高考上重本线的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40%以上,也算是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尚智中学的校友们在电子科技、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建筑桥隧等领域涌现出大批的杰出人物,给母校增光添彩不少,更令无数父母趋之若鹜。
若论建校史,尚智中学那是将近一百年的风雨兼程,1900年,德国传教士在现在的球场街兴建的基督教堂和教会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基督教堂暂且不论,教会学校却是实实在在的造福于民,在晚清国家腐朽衰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教会学校普及西方科学知识鼓励女子读书识字,提倡男女同校,并率先开设德语、医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后又于 1905年在基督教堂旁兴建教会医院,这就是武汉市第六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前身,1922年尚智中学的医学系从原校独立出来,成立教会医师学校,这就是江汉大学医学院的前身。
百年名校,令人心之向往,夏时歌也不例外。
一直到初中二年级的下学期,她还是个浑浑噩噩、大大咧咧、不知今夕何夕的女孩,成绩中等偏上,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呆,不爱听的课发呆、体育课懒得动就找个树荫发呆、甚至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训话都会走神发呆。
她的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从单位停新留职,就着爷爷留下的汉正街老房子,做点小生意,平常也没空管她。她所在的初中八一中学也不是什么好学校,唯一的优点是离家近,老师找家长谈话,语重心长的,“夏时歌这孩子挺聪明的,要是能使劲往上够一够,重点高中是有希望的。”
夏文耀和李依驰对女儿毫无办法,和邻居抱怨,恰好邻居家的小姑姑彼时正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硕士,遂商量着,要不带夏时歌见识见识大学生活,让她有个目标?
初三前的暑假,夏时歌被父母打包送到大学里,寄住在研究生宿舍,每天跟在小姑姑后面泡实验室,给教授捣乱,食堂打饭,露天操场看电影。初三开学时她已脱胎换骨,仅用一个学期就稳居年级前二十名,中考发挥正常,她终于成为尚智中学的一名准高中生。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她早早起床,穿上妈妈前几天去批发市场买来的格子短袖衬衣和直筒薄牛仔裤,蹬上爸爸斥巨资给她买的李宁球鞋,匆忙吃了个白水煮鸡蛋,便背上书包出门往学校赶。
她家住在二七路,去往球场街有两路公交可以坐,4路公汽凭学生月票 12块钱就可以无限次的使用,而533路专线车则需要每次投币一块钱,月票不可用。
天气真的好热,夏时歌刚走到公交站,额头就开始冒汗了,她左顾右盼,觉得这样的经历很新奇,毕竟初中三年都是走路上下学的,也不知道坐公交好玩不。
一辆533专线车缓缓进站,车上人已经不少,但还不至于拥挤,夏时歌用手心搓搓挂在胸前的学生月票,又想起自己少得可怜的零花钱,犹豫了一瞬,最终没有上车。
等啊等,翘首以盼,终于等来了歪歪扭扭的4路公汽,还没进站,就透过前挡风玻璃看到里面黑压压的人,这可怎么办呀?能挤得上去么?时歌顿时头皮发麻,早知道刚才坐533就好了。她低头看看手腕上的电子表,再不上车就要迟到了!没时间犹豫,她随着人流往车门走去。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费劲,后面的人一直推搡她,旁边也有人不停的挤,她在夹缝中左右摇晃,最终被一股大力强推着上了车。
原以为上车就是胜利,没想到,车上更加难受,汽油味、汗臭味,还有别人嘴里的韭菜味,时歌好险没把早上吃的鸡蛋给吐出来。
4路公汽走走停停,在解放公园站下去不少乘客,她找了个开着窗的空地站着。外面温热的风吹进车厢内,带着潮气,好歹空气清新不少。
时歌站在尚智中学大门口,时间是8点差十分,马尾辫被挤得松松垮垮,衬衣像被揉过一样,她拆下橡皮筋重新扎好头发,理了理上衣的褶皱,和新同学们一起迈进大门。
学校好漂亮啊!这是夏时歌的第一感觉,尚智中学占地面积比较大,进门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主路通向主教学楼,主路中间有个小广场,立着孔子的半身雕像,主路两侧是郁郁葱葱的花园,香樟、水杉、梧桐等参天大树使花园又阴凉又舒适,而玫瑰、山茶、丁香等,又增添不少娇媚鲜艳的色彩,让人心情愉悦。小花园两侧再往外是行政楼,红砖红瓦,据说是原来的教堂改建的,修旧如旧,保留了西洋哥特建筑的风味。
主教学楼一共有五层,一楼完全架空,据说是希望下雨天孩子们也能有个活动的空间,二到五楼是教室,每层楼两侧有洗手间,穿过主教学楼的架空层,再往前是标准四百米跑道的操场,操场两侧分别是实验楼和教师办公楼。夏时歌来不及细看,先上楼去自己班级报道。
她在高一四班,教室恰好在五楼的中间。与别的学校不同的是,无论进出都只能走教室后面的大门,没有别的出入口,夏时歌在门口停顿几秒,鼓起勇气走进教室。
教室靠南面是整排窗户,米色窗帘随着微风摆动,黑板上用淡红色粉笔写着楷书的“欢迎新同学”几个字,还用白色描边,课桌是双人的,四列八排整整齐齐,一共可容纳 64名同学。夏时歌环顾四周,已经有不少同学陆续找好座位,有男孩有女孩,他们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说话,似乎原来就是互相认识的,而她,却谁都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