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冉的直播间又再一次开启,这次她讲的是皇甫嵩之死。
“皇甫嵩是病死的。把刘焉和皇甫嵩放在一起讲,他们不同的是刘焉之死记载的惨兮兮,然后皇甫之死,却显得落笔之人尤为敬重。《后汉书》中有记载:嵩亦病卒,赠骠骑将军印绶,拜家一人为郎。[1]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槐里侯皇甫嵩”。 [2]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皇甫嵩。[3]皇甫嵩乃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他辅佐汉室,从汉灵帝到汉献帝,看上去跨度虽大,为官时几度浮浮沉沉,不知道他具体生于何年,但是据他成名到死亡也就不过十余年。从董卓与皇甫嵩之间剑拔弩张的架势,再到王允执政时对他的重视,而后历经李傕郭汜之乱,皇甫嵩没有赶上献帝东迁。一代名臣就此落幕。”
“虽然没有记载他是什么病因而死,想来可能有二:第一点,或许是年老积劳。皇甫嵩一生尽忠汉室,经历了从黄巾之乱到董卓之乱再到李傕、郭汜的混战,他数次被朝廷征召,面对复杂的朝局和战场,操劳积忧,对体力和精力是极大的消耗。到了晚年,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病卒’正是一个历经动荡、身体耗尽的老将的宿命。”
“第二,朝局动荡、忠臣受困,精神上也很难承受,心灰意冷。皇甫嵩看着朝廷被权臣把控,无法真正挽救汉室。特别是经历了董卓的擅权、李傕和郭汜的内乱,这些朝堂恶斗,让他心力交瘁。他一生忠心耿耿,却无力阻止汉室一步步走向危机边缘,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比身体的疲惫更折磨人,也可能是他病故的重要原因。”
“皇甫嵩虽然能征善战,仗义执言,但是仍是一名忠心耿耿的汉臣,他手握大权,声名在外,却没有想过篡权,也是成为后世典范的原因。”
三国名将:【皇甫嵩这时候还没死啊?他跟董卓那样对着干,董卓都没杀他?】
天生我材必有用:【太勇了,皇甫大人。可惜了,可惜了。】
“确实,皇甫嵩一直头铁,跟董卓不对付,后来跟李傕关系也一般,他一直被罢官,又一直被启用。尽管他跟当权者关系不和,皇甫嵩的忠诚、勇气和军事才能,始终是汉室不可或缺的。”
*
刘焉,摔杯子,“什么意思啊,我也为大汉做了很多好嘛。我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费氏:“啊呸呸呸,不吉利的话就别说了。那都是些虚名。有什么比你活着重要的啊。”
刘焉想了想,也是,长安那么远,也挨不着益州什么事情。
他又摔了个杯子,“但是还是很气啊!这样一捧一踩的。”
*
“咳咳咳——”皇甫嵩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他看到了天幕的讲解。可是讲解过后,天空早已恢复了平静,而他,却一直坐在院子里,保持着望向天幕的姿态。
“外面天凉,父亲还是先回房休息吧。”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自然也看见了天幕,赶忙喊父亲回去。
自从董卓要杀皇甫嵩以来,皇甫家人都不愿意再做官了。这还要从刺杀董卓的事情败露说起,那时候,天幕说道董卓之死,吕布立刻就逃跑了,他反应快,功夫好,就连马都是叫的上名号的宝马,自然溜走的成功率都大些。王允李肃黄琬等等一众大臣都受到了牵连。皇甫嵩也被董卓怀疑。那时候,皇甫坚寿还有些人脉,他费劲了力气,在朝中奔走,才把父亲救了下来,朝廷之乱,是他不再愿意经历的。
皇甫嵩的声音微弱,却透出深深的忧虑。他看着皇甫坚寿,眼中满是疲惫和无奈:“献帝东迁,长安的局势必将更加动荡不安。李傕、郭汜等人贪图权位,残害忠良,若你们留在这里,恐怕也会被卷入其中,难得善终。”
皇甫坚寿低头沉默,心情沉重。他自幼耳濡目染,看到父亲在朝堂上经历的浮沉,对汉室的前途早已心灰意冷。他原本希望父亲能安享晚年,可没想到病魔也如此无情地缠上了皇甫嵩。皇甫坚寿握紧了父亲的手,声音微微哽咽:“父亲,儿子不求做官,不求荣华,只求您能安稳地度过余生。如今朝中无人不在谋划权位,我们又怎能再为那虚名而陷入危难?”
皇甫嵩轻轻叹息,苍老的目光在屋外远处凝聚,仿佛透过层层烟雾,回到往日那个忠勇的自己,那个为大汉出征、平定黄巾的热血少年。可如今,他只能无奈地望着皇甫家人一代代受制于动荡的朝局,连自己的余生都在这昏暗混乱中悄然走向尽头。
他艰难地咳嗽几声,平缓了一下呼吸,语重心长地说道:“坚寿啊,我这一生是无憾了,只是苦了你们。我一生忠于汉室,这一生都未曾改变。但若你对朝堂失望透顶,不愿再做官,那便隐退罢。朝廷的腐败和争权让我痛心,若我死后,李傕等人再起祸端,你便带着家人远离长安。逃离这权力纷争,或许还能寻得一方安宁。”
皇甫嵩几度在权力的手腕下死里逃生,如今大限将至,他也不觉得意外。